专题首页 > 首页 >> 发展成就 >> 正文

《经济日报》专访校党委书记胡金焱谈“发挥高校作用 服务地方经济”

发布时间:2019-09-11      点击数:

新闻网讯 近日,校党委书记胡金焱接受《经济日报》社《中国县域经济报》记者专访,谈“发挥高校作用 服务地方经济”。胡金焱从人才培养、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中的作用、政府与高校之间关系等方面畅谈高校如何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。

专访中,胡金焱认为,县域很难集聚人才的原因与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相关。他解释说:“人才有向发达地区,向大中城市聚集的特点,在落后的省份,连地市都留不住人才。”他表示,人才不往县域流动是系统性的问题。在现有形势下,县域经济想要发展,就要突破自身经济的局限性,可以通过与发达地区研究院、单位进行合作,以及科研委托等方式,实现人才的流动、整合和有效利用。通过这种方式县域经济发展好了,就会吸引人才往县域的流动,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。

对于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,但县域仍很难留住人才的问题,胡金焱表示:“这与高校布局有关。毕业后留下来的多为当地高校毕业的学生。我一直在呼吁,现在各省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大学的分布问题。不要指望所有大学都办一流,应该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、实事求是的进行大学布局。”

对于山东高校数量大而不强的问题,胡金焱分析,一个不容回避的原因,就是政府对高等教育长期投入不足,日积月累导致了整体竞争力不足。近10年来,山东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、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,在全国位居倒数第3至5位。

胡金焱将高校比作养鸡场,将其培养的人才比作母鸡。他解释说:“只有养鸡场自身的质量高,那么它养出来的母鸡质量才优。高校这个‘养鸡场’政府投入越多越好的‘饲料’,养鸡场才能有充足的实力去养母鸡,并且母鸡还可以孵化出质量高的鸡蛋。”

胡金焱指出:“大学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做前端研发,一旦成果转化出来了,就可以服务地方。”他认为,山东应借鉴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,下决心拿出与山东经济地位相称的财力来支持大学发展,为山东培养和留下更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,为山东高等教育打造一个光明灿烂的未来。

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流阵地,也是区域经济科技创新的高效合作者。近年来,国家科技成果三大奖70%以上来自于大学。从新旧动能转换的角度看,大学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原发地、创新体、基础源。胡金焱表示,山东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较强,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深刻、顺应不及时,导致产业结构不优、新动能成长不快、发展活力不足、经济效益不高的“心头之痛”。山东要实现新一轮崛起,必须拥有一批高水平大学,为区域经济、县域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。因此,抓住了高等学校,就抓住了“创新”这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“牛鼻子”。

最后,胡金焱建议,山东可以借鉴美国高科技产业带“128公路”或国内广深经济带模式等经验,依托高校建立和发展一批大学科技园区。同时,在具有紧迫战略需求的重大领域,在有望占据先发优势的引领性战略制高点,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,依托相关领域最有优势的高等学校,整合全省创新资源,建立协同攻关、开放共享的新型科研平台和运行机制,实现高等学校同其他各类科研机构、企业研发机构的协同创新格局。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xyshjj.cn/newspaper-2019-9-9-1-8704573.html

Copyright @ 2019 青岛大学党委宣传部     All Rights Reserved.